本网讯:近日,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何锦龙率队前往于都县段屋乡,深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现场,与经济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师生共同感悟红色文化、共话乡村振兴,以实地走访、现场授课、座谈交流等形式,为我校青年学子上了一堂沉浸式、互动式的主题思政课,推进“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在段屋乡围上村,何锦龙指着井壁上红军当年写下的“革命井”三个字,向师生们讲述起这口井的故事。他说:“井里涌出的不只是清泉,更是军民同心的鱼水情,是革命先辈为群众谋福祉的初心。如今我们看这口井,要看见红军‘严守纪律、无私奉献’的精神,如今我们传承红色基因,更要把这种精神融进骨血,就像当年战士们扎根乡土解决民生难题,今天你们作为‘文化赣鄱行’的参与者,更要深耕红色土壤:去调研乡村产业时,想想红军勘察井址的务实;做直播助农时,学学军民合力挖井的担当。这口井不只是历史坐标,更是行动指南——当你们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当你们把‘强国有我’的誓言化作调研数据、助农直播、文化档案,就是在延续当年挖井时的初心,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涌出新的活力。”
何锦龙强调,“文化赣鄱行”不是简单的行走,而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深刻领会“强国有我 青春有为”的核心要义。他寄语队员们,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牢记嘱托,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强国有我”的誓言中践行青春使命。
何锦龙对参加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的师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深耕红色土壤,做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人”,将革命先辈严守纪律、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入血脉,让红色文化成为青春远航的精神灯塔;二是紧扣时代脉搏,做乡村振兴的实干“行动派”,发挥专业特长,在产业调研、直播助农、文化挖掘中贡献力量,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找准青春坐标;三是厚植家国情怀,做时代浪潮的勇敢“弄潮儿”,胸怀“国之大者”,锤炼过硬本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气魄投身国家建设,以“强国有我”的担当贡献青春力量。

在讲授思政课前,段屋乡围上村党支部书记康文志讲述了发生在段屋乡的红色故事。当听到于都籍战士段九长严守纪律、拒绝私利、返乡守土的感人事迹时,在场师生无不被其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所触动。这正是“行走鄱赣”中对红色基因的追寻与传承,让我校青年学子在历史现场深刻理解“感恩奋进”的精神源头。
据悉,学校积极动员青年学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组建8支队伍,赴于都、赣县、吉安、全南等地探访“红色、矿冶、客家”等文化地域路线,以“学、讲、研、践”等形式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此次校领导深入实践一线讲授思政课,不仅为“文化赣鄱行”注入了强劲动力,更推动了“行走的思政课”与校地合作深度融合。师生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让青春在服务鄱赣大地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