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召开塑料齿轮技术研讨会暨产业人才培养座谈会

来源:智能制造与材料工程学院作者:文/葛德亮 图/融媒体中心编辑:洪思越发布时间:2025-11-01点击数:

本网讯:10月31日,首届全国塑料齿轮技术研讨会期间,我校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同期举办“照耀齿轮班”专题座谈会。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兆威机电、格里森等三十余家高校与企业的权威专家、企业家齐聚一堂,共议面向未来的齿轮工程师培养大计。

产业呼唤:千亿赛道亟需应用型人才

石照耀教授一语中的:“塑料齿轮正跃升为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功能部件’,2035年产业产值将突破千亿元。”他坦言,“我在这个行业干了41年,看到本科生毕业后很难直接上手,就想在行业里发起一个齿轮班。”这一现实痛点引发企业界共鸣。哈尔滨精达测量周广才总经理亦表示:“测量行业很多新型测量问题必须与企业结合才有发展。”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时差”问题,成为驱动“照耀齿轮班”诞生的深层动因。

敢为人先:微专业模式让抬头率眼里有光双向奔赴

作为服务赣州的首所本土本科高校,我校自建校起便确立“围绕地方产业服务发展”的宗旨。党委委员、副校长左群介绍:“学校立足的路径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就是产教融合。”目前,学校已与华为、格力等头部企业共建6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首家省级重点。

在此背景下,首期“照耀齿轮班”从全校严格选拔44名学生,开设了齿轮设计、制造、检测、软件等六七门核心课程。让石照耀教授倍感欣慰的是培养成效:“抬头率非常高,学生眼里有光”。他特别提出一项构想:“我一直想搞一个咨询委员会,参照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做法—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不是大学老师定的,都是企业老总说了算:某个级别的机械工程师应该学什么知识,老总说了算。”这一设想旨在让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迭代与教材开发,确保培养内容始终紧贴产业脉搏。

校企共议:三共建筑牢协同育人新生态

座谈会上,左群代表学校提出三项深化合作倡议,构建“共建、共管、共享”育人新格局。一是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瞄准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建设联合实验室,将校企共建实验室打造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二是共建发展基金。提议成立照耀齿轮班发展基金,专项支持课程迭代、教材编写、师资建设等关键环节。三是共建专业硕士平台。明确建设齿轮方向的应用型专业硕士学位平台的五年目标。

回归本源:从知识传授态度养成的深层转变

座谈会触及人才培养的深层命题。广东西格传动董事长王健表示:“西格是齿轮班的受益者,11个学生全部签约,我全过程参与照耀齿轮班学生的培养。特别认同石照耀教授“学生眼里有光”的判断,看到他们我很有信心能把他们带出来,希望能培养出走得更远的工程师梯队。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行业、对产品的态度。”这一观点引发共鸣,齿轮工程师培养既要注重技术能力,更要塑造正确价值观,让学生在产业一线淬炼工匠精神,实现从“知识传授”到“态度养成”的深层转变。

面向未来:持续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面向产业、适应所需、服务未来”,这不仅是本次座谈会的主题,更是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的使命担当。从研讨会的思想碰撞到人才培养的落地生根,现代产业学院始终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为己任,推动“教育内容”与“产业脉搏”同频共振。正如石照耀教授所言:“希望通过这个班建设一套教材,让有限时间解决真问题。”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与北京工业大学、兆威机电、格里森等单位的战略合作,为千亿级塑料齿轮产业输送更多“明德行、懂理论、精实践、善创新”的新时代齿轮工程师,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赣科力量”。